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义乌崇德堂:民国老宅的风雨沧桑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4 08:51:01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追忆,曾经的过往岁月   往事悠悠,一座老宅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过往岁月中总有一些记忆刻骨铭心,总有一些是非被后人谈及。

  据说,建于民国17年(1928年)的崇德堂当年可是很风光的,号称义乌出东门第一民宅。经历了80多年的风吹雨打,崇德堂有些地方已是满目疮痍,不复当年之荣光,不过这座木梁、砖瓦架构的老宅至今依旧稳固,昂首端坐在周遭的钢筋水泥之中,平静地观望着乌伤大地上的岁月变迁。

  一个春雨缠绵的上午,我们驱车前往江东街道平畴村,近距离探寻这座老宅的过往和沧桑。

  追忆,曾经的过往岁月

  往事悠悠,一座老宅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过往岁月中总有一些记忆刻骨铭心,总有一些是非被后人谈及。

  “这房子是在我爷爷手上建造的,11大间,九头石,廿字弄……”今年78岁的吴樟燧是这幢老宅子的主人之一,也是位身体硬朗、热情好客的老人。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对崇德堂有了一些了解。

  吴樟燧爷爷是在苏溪开铁店的,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吴樟燧父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后,经人介绍娶了王牌村一位门当户对的姑娘做媳妇,并先后生下吴樟燧兄弟姐妹几个。吴樟燧母亲是个从容大度的人,结婚后孝顺公婆,和丈夫相敬如宾,家务也操持得稳稳当当,成为村里的美谈。不仅如此,她还借助娘家之财力,帮衬夫家建起了一幢气派的大宅子,这就是现在的崇德堂。

  据介绍,崇德堂共11间,里面有大小9个石头门,布局非常巧妙,秋冬天开东西门,屋内较为暖和,可以御寒;春夏时可以开南北门,空气通透,十足的冬暖夏凉。除了构造外,宅子堂前或屋檐下的雕梁画栋也令人叹为观止。抬头四望,只见很多门窗上都雕着类似“喜上眉梢”的精致图案,“牛腿”上的人物花草大多镂空雕刻而成,无不栩栩如生、鲜活动人。

  “天井里的这块大石头是由24个人从南山抬出来的,这些木雕也都是请大师傅雕刻的。”据老人介绍,当时请了3个雕刻师傅在家里吃住了3年,才完成这些木雕,至于那些木材大多是从兰溪水运过来的。

  后来的几十年,这幢老宅经历了不少是是非非,房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牛腿”里的雕花抹着石灰,纵然后来恢复原貌,泛白的外观却已无法改变;为了办公方便,古色古香的木头窗花被玻璃取代……

  留恋,老宅该何去何从

  时光飞逝,曾经在老房子里嬉笑玩耍的孩童而今已是儿孙满堂。吴樟燧的儿女或经商,或上班,个个有车有房,在各自的领域里均有一番作为。虽然儿女们会不时地邀请父母过去一起住,但吴樟燧和老伴还是喜欢住在老房子里,一则因为那份眷恋而舍不得离开,二则担心小偷会来光顾。但现在不得不准备搬离了,因为这里马上要进行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是好事,我们肯定支持和配合村里的决定。”纵有百般不舍,老人还是明理的。

  虽然知道崇德堂要被异地保护,可吴樟燧也不太清楚具体的保护方案,有关单位至今没来跟他沟通或说明过。据说,2006年,崇德堂被列入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的时候,有人跟他说有什么事打牌子上的电话好了。可是,为了漏雨之事,他打了好几次电话也未曾有人具体来处理过。这让老实本分的吴樟燧颇感无奈。另外,对万余元的补偿款老人也感觉不可思议,其他且不说,仅古董贩子随便对一个构件的开价也要高于此价。

  不过,我们要离开时,老人又说,只要能让后人看到祖辈留下的这些东西,心里就知足了。这就是朴素百姓的真实想法。

  编后:古民宅,尤其是那些年代较久、颇具特色的宅子,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而城市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文化和文明的一种体现。当两者遭遇时该如何取舍?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该留,也有人说该拆。还有人建议,可参照其他地区的一些做法,对规划中需要拆除的古建筑,先由文物部门鉴定,再选择拆或不拆。对保留下来的古民宅,政府可拨出专款修缮,让它得以世代保存下去。

  不管如何,希望我们无愧于先人的智慧,毕竟构建璀璨的现代文明不是以丢弃祖先文化遗产为代价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