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基阶|中国古建筑脚下的风景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1-07 11:57:26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我国古代建筑不止在整体上呈现出独具风格的样式,在细节的处理上,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建筑地面,也有各式丰富的造型。这些脚下的风景,在不经意间,于细节处,皆让人感受到建筑的美感。

  辇道

  也称御路,古代汉族建筑中皇帝车驾专用的通道。倾度平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使用,称为御路踏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功能所取代。

  陛石

  古代汉族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人不能在上面行走。陛石的选材精良,制作精细,设计也有一定的套路,一般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被建在宫殿前主路上。石头上刻有不同的花纹,有祥云、寿山等。

  礓磋

  古代汉族建筑中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通过将普通坡道抹成若干道一端高1cm,宽5-6cm的坡,断面就像木工锯的锯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可供人和马车登上台基。

  龙尾道

  最早指宫殿前的甬道,因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因而得名。后也用来称呼城外至城上盘旋而上的隥道。   慢道

 

  也称“马道”,用砖或石砌成的斜面为锯齿形的升降道,多用于通向城墙顶部的坡道或大门外,以利车马通行。

  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后不会沉降塌陷,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也就是台基。建筑台基表面就是房屋的地面,早期的房屋地面多无装饰,后来出现了各式工艺,对地面进行装饰,不仅美观,而且还起到保护台基的作用。

  须弥座

  由佛座演变而来的台基,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其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散水

  中国古建筑多为坡顶,下雨时雨水会沿屋檐汇集落下,冲击力较强,为防止雨水破坏台基,古人在台基上建造一层凹凸不规则的保护层面,雨滴降落会被弹射到各个方向,从而起到分散水流冲击力,保护台基的作用。现在人们通常采用漏空的形式设计散水,将水流引至地下。

  陡板石

  也称斗板石,位于台基的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石之间铺砌的石构件,也可用砖作料。

  土衬石

  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阶条石

  台基侧面光平,从宋代开始,台基上缘开始用阶条石进行压栏。

  角柱石

 

  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清代时台基变矮,所以角柱直接放置在阶条石下面,而不用角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