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繁衍与增值:作为文本的巴塞罗那馆——央美建筑学院主题研讨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2-24 17:45:25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2014年12月23日下午两点,央美建筑学院的两位老师刘文豹、韩涛带来“繁衍与增值:作为文本的巴塞罗那馆”的主题研讨,从文本的视角,对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进行个案研究

“繁衍与增值:作为文本的巴塞罗那馆”

  2014年12月23日下午两点,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七号楼813教室,由央美建筑学院的两位老师刘文豹、韩涛带来“繁衍与增值:作为文本的巴塞罗那馆”的主题研讨。此次研讨,从文本的视角,对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进行个案分析,以文本研究为基础脉络,梳理巴塞罗那馆的繁衍——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其增值——如何在旧的文本里产生新的含义。

  此次研讨会中,首先由韩涛老师对巴塞罗那馆相关的背景知识做了简单介绍。紧接着,刘文豹老师从文本的进化、原本原型、先锋文本、文本交互等方面做了“‘文本'的繁衍——漫步于时光中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主题讲演。最后,韩涛老师就文本的政治、文本的身体、文本的反射、文本的增值、文本如织物的几个特点探讨了巴塞罗那馆文本的增值。

  文本最早使用在文学评论的语境中,具有引用、改写、吸收、扩展、重组等特征。文本的思考方式,在媒介时代被大量使用。文本如织物,任何一个点都并非孤立,而是以一定的方式“编织”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密斯馆,既不作为流动的空间,也不作为建筑的形式,而是作为如织物般的文本,去讨论其空间与形式。作为文本的巴塞罗那馆,向前看指向了什么生成密斯;向后看指向了怎样通过消费密斯而反复建构密斯;向前看是巴塞罗那馆的繁衍,向后看则是巴塞罗那馆的增值。

  文本的繁衍

  1928年,接到德国政府的委托,密斯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设计完成了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建造。场馆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通过“自由平面”和“流动空间”的设计实现了“向新的时代发出呼唤”的理念。虽然在建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密斯馆即被拆除,但1983年到1986年,几个西班牙建筑师据原平面图和一些黑白照片对其进行了重建。在密斯的设计中,场馆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不同色彩的搭配和不同空间的关联形成一种纵横交错,隔而不断,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德国馆不但表达了对空间的全新理解,也是一个展示自有艺术和建筑设计交融的平台。

  密斯与赖特:空间的流动特点

  应该说,密斯在空间上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启发,而赖特则受到来自东方建筑美学的影响。20世纪初,赖特将日本建筑中空间的一些布局进行转化,把东方建筑的神韵,空间流动的特点,以及对给人亲切感的材质的运用,融合成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东方建筑的自然流动对正处于工业运动中的西方来说,有着较大的冲击。

  在德国馆的这一文本中,密斯充分利用了空间的虚与实,让观者在绕空间行走的过程中,发现视觉的流动。同时,作为展馆本身,密斯将奥尔格·科尔贝的雕塑“黎明”(Alba)安放在较小的水池中,使得大水池显得更加空旷。这种雕塑因为周边材料和水面的反射而使参观者可以同时获得多角度的视觉效果。在密斯的这一设计中,雕塑不再像以前一样成为建筑的附属,而将成为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并将空间更好地表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赖特1907年设计的苏珊·劳伦斯·达纳住宅的壁龛入口处也曾通过放置雕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空间设计理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