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历时13年 纽约新世贸中心复活背后的艰难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1-22 15:48:49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纽约新世贸中心一号楼以其541米的高度成为成美国第一高楼,旧的世贸中心在原来的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新的世贸中心就是在原来的遗址上进行建造。

  纽约新世贸中心一号楼以其541米的高度成为成美国第一高楼,旧的世贸中心在原来的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新的世贸中心就是在原来的遗址上进行建造,纽约新世贸中心一号楼就是这些新建筑群的主要建筑,高度为541米,目前纽约新世贸中心一号楼迎客,后续楼顶露台也会对公众开放。

  世贸中心的业主纽约港务局(Port Authority)的执行总裁弗耶表示,“纽约市的天际线又齐全了。”目前该建筑的60%已经出租,其中美国政府的总务属将会使用其中27.5万平方英尺的办公面积。

  当地时间11月3日,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13年之后,重新建设的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正式开放。大楼高541米,是目前美国最高的建筑。据报道,重建后的世贸中心一号楼共104层楼,高1776英尺(541米),这一高度数字代表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的年份。一号楼是目前美国最高的建筑,大楼被命名为“自由塔”。重建后的一号楼高104层,总投资39亿美元,是美国最高建筑。新世贸中心于2001年底开始筹建,2006年动工,全部工程定于明年完工,重建预计历时14年。这一美国地标建筑的“重生之路”为何如此漫长?

  6套初步方案均被质疑

  纽约世贸中心在“9·11”恐怖袭击中倒塌后,对于世贸中心遗址未来走向的讨论从未停止。

  2001年年底,纽约州和纽约市政府下令组成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负责规划和协调世贸中心原址及周围地区的重建工程、监督联邦政府拨付的200亿美元重建资金的使用。

  2002年4月,下城发展公司首次公布了世贸中心原址的重建设想,希望将它改造成一个兼有公园、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住宅区功能的综合建筑群。

  当年7月17日,世贸中心原址重建方案发布会在纽约联邦大厅举行,提出6套方案。在人们最关心的“9·11”纪念设施方面,这些方案分别提出了广场、花园、三角地、公园等不同概念,占地面积从5公顷到10公顷不等。但总体来说,6套方案在布局特色上区别不大。

  2002年7月20日,近5000名普通纽约市民应市政当局邀请云集杰维茨会议中心,对6套设计方案的主要方面进行投票。人们的评价让下城公司大跌眼镜:这些设计方案没有任何振奋人心的亮点。

  一些“9·11”死难者家属说,规划中的纪念广场像“露天的棺材”,“经历了那场如此深重的灾难,你看到的只是6个地产开发方案”。在遇难者家人和纽约市民眼中,原址应该作为一块不容侵犯的圣地保存下来,成为专供人们纪念的场所。

  情感与利益相纠葛

  然而,世贸中心原址“地主”、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及原世贸中心承租商拉里·希尔弗斯坦认为,方案必须恢复原世贸中心100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而零售业面积将由原来的4.4万平方米增加到5.5万平方米。

  在“9·11”发生前数月,港务局已将世贸中心99年的招租权卖给了拉里·希尔弗斯坦公司,两家都希望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商用面积以弥补“9·11”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自2002年7月份6套最初方案公布以来,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和港务局通过Renew NYC.com网站接到5000份提出建议的电子邮件、从“倾听这个城市”市政厅论坛上得到超过5000名参与者评论、从联邦大厦“设计方案”展上得到数千名参观者的意见及来自下城发展公司8个顾问委员会的补充提议。

  公众表达了强烈愿望,希望参与到方案制定过程和重建重要目标的设置过程中。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港务部执行董事约瑟夫·J·西摩表态称:“那些来自‘9·11’遇难者家属、其他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对于港务部当局、纽约市和我们的国家来说,这些建议具有巨大的情感意义。现在到了将我们听到的良策纳入决策过程的时候了!”

  招标:九大苛刻条件

  2002年8月,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向世界范围内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发出邀请,请他们参与重建方案的设计。

  “纽约新视野”—一个包含21个建筑、工程、规划、园林和设计机构的联合委员会,协助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挑选中标团队来参与下一阶段的设计方案。

  新项目方案的竞标要求包含九个方面,这九大苛刻的招标需求反映了利益相关者在这一问题上不同的诉求。

  政治家希望重建精神文化标识,设计需包含文化元素,除去主要纪念场所,规划中还应包含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公共开放空间,例如:公园、广场。

  物业持有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规划必须提前考虑在其中。

  民众和遇难人员亲属则希望这里永久成为非商业化的纪念地。文件提出最好保留双子塔遗迹,同时避免商业开发。

  当然,也有各方利益平衡后的要求。例如:新道路网格需重建原世贸中心遗址里面的部分道路,使步行道和车行道容易通到旧址里;修建西街的大型步行街,连接未来的世贸中心纪念馆和位于炮台公园的渡轮,从而方便到达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岛,使步行街成为一个大型公共林荫道和对于“9·11”事件生动的纪念。

  最终,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方案脱颖而出。不过,由于开发商希尔弗斯坦认为他的设计不实用而大肆改动,二人还打起了官司,好在最后握手言和。

  建设:资金、遗址问题不断

  2006年,当第一支建筑队抵达后,人们终于举行了一个正式的开工仪式并启动建设。然而麻烦并没有告一段落,重建之路仍然是坎坷的。

  首先,面对巨额资金需求,港务局压力沉重。本来在1993年,世贸中心就曾遭受过一次炸弹袭击。2001年世贸中心遇袭后,港务局再次陷入冗长的官司中,直到2007年才获得近10亿元的保险赔偿。因此,港务局不断传出消息,称受资金限制,重建计划要审慎,尤其2009年受信贷危机影响,建筑计划宣布全面缩水。

  其次,“自由塔”原本的设计有1776英尺高(约合541米),是为对应美国《独立宣言》发布的年份,但出于设计与成本的限制,这个高度是靠楼顶额外拔高的天线塔凑出来的。不仅如此,这一天线塔原本要加盖螺旋形的玻璃纤维天线罩,但因为预算限制只剩下光秃秃的天线塔。

  此外,一些“9·11”事件残留物的处置问题也引起了拉锯式讨论。例如,是保留还是拆除一个175吨重的楼梯?(“9·11”事件中,一些幸存者正是通过它逃出满是残骸的大楼—编者注)保护主义者和幸存者都希望以某种方式将其保护。但这些土地已经被规划建设三栋办公楼中的一栋。

  2007年初,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重建委员会曾提议将楼梯的大部分拆除,剩余部分转移到“9·11”纪念馆,或者将几节阶梯保留在新楼设计中。

  直到2008年7月,楼梯才最终被吊车运送到“9·11”事件纪念馆入口处,建成“幸存者楼梯”。

  整个过程反映了美国人的做事风格—在各方利益的制衡下,达到最终目标的妥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