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干货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三田村有纯:以全新的视角回顾历史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20912)评论:(0) 收藏:(0)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因为是有森林、大地这些恩惠,我们才可以创造我们的未来。为了创造丰富的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3月1日,第7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暨国际设计院校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开幕。3月2日,本次活动的主题论坛“发展的智慧”国际设计教育,也在中央美术学院同期举行。“发展的智慧”作为以设计为核心与全球经济、文化相链接的系列项目,试图借助设计人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将设计的思维拓展到更宽泛的领域,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本次论坛以此为基础,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及学者,围绕《设计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思考》《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关系的思考》《多元化设计教育及其成果转化的思考》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非常设计师网进行了全程报道。下面是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院长三田村有纯先生的发言。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院长 三田村有纯
  今天我想和大家回顾一下历史,也就是在历史当中我们才能够看到未来。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这种想法,现在是我们大家所想的一个问题,但是在很久以前社会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也想围绕这个问题跟大家谈一谈。   首先,我想给大家讲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全世界的新石器时代,制造的人有老人、女人、孩子,是这样的一个结构。同时,我们最近知道15世纪-20世纪,欧洲人应该说是有一种中国和日本的情节。他们想做什么呢?他们想创作出一种模仿东洋风格的艺术产业。我想一边思考这个问题,再思考一下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   我是一个教育者,我有很多的学生,也就是说我认为必须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然后来思考自己的工作。我们用法语说的话,翻译成就是“中国风”以及“日本风”,在法语当中专门有这样的用语,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具体来说是什么情况呢?
  这是一本书,这是大航海时代,最初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马可波罗来到北京,他和他的父亲一起来到北京,然后写了一本叫《东方见闻录》,他是回到意大利写的书。里面记载了很多亚洲国家的信息,根据他的记录,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坐船到了非洲的好望角然后到了中国,转到了美国大陆然后到达日本。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然后英国联军又把世界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我想描绘这样的事件就是这张地图。
  这是一个中国风格的建筑物,为什么称作是中国风的建筑物呢?我们可以看到顶层的部分,好像是一个打着雨伞的女子在上面作为雕塑放在上面。
  有一本著名的书,封面画的是中国的图片,叫《中国的庭院》。这是一张许多来过中国的欧洲人,把他们非常向往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文化、东洋的文化,描绘出来的油画。
  这边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其实这是从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就是说以中国出口西方陶瓷为模板做的陶瓷,这是陶不是瓷,是非常薄的然后又做了很多绘画的东西。
  这是欧洲所做的一个日本挂画风格的盘子,这是在德国的一个地方,他们当时有这样一个制作方式。这和中国所发明的白色发彩光的宝石工艺,实际上是相通的。实际上,欧洲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大家可以看这个盘子的反面,有一个标志。这个盘子就说明它绝对不是日本制的盘子,实际上是从中国带来的,中国很多这种制作技术,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后来到了欧洲。
 
  那么大家再看一下其他宝石的发展,我们先看一下白色的宝石,我们在英文里面是用CHINA表示的,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的意思。英国Japan表示的是日本的瓷器。另外我们有CHINA和Japan这个词,这两个都是代表的工艺。这是当时伦敦的港口,街道的一些贸易情况。看一下,有很多中国产的这种镶金的物件和一些瓷器。
  英国和荷兰这两个国家是最早和日本有贸易的欧洲国家,那么日本最早是和荷兰自由贸易,之后英国因为无法和日本进行贸易了,所以他所有的工艺品都从中国来买进。所以大家看一下,有一些黑色和白色的漆器,在这儿展示的都是中国的产品。
  大家看这个物品,这是英国做的,上面写着一个词它代表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是日本制的物件。日本有一个叫NARUMI制陶的厂家,实际上它虽然是瓷器,但是是在日本制作的。这个又代表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英国可以说是仿造的,或者说要做出来假的瓷器?实际上他是把动物的骨头焚烧之后,呈现出这种白色透明效果的。
  与其说名字更多的是BONE CHINA,大家认为BONE CHINA这个词非常有吸引力,这是日本15世纪的物件,当时是西班牙人让日本人做的一个物件。
  这个物件实际上它是一个镶金的物件,也是在中国的工艺之后有一些变化,大家可以看到这种产品当时叫做广东镶金,这就是广东镶金漆器当时的样品,这是当时的一个椅子。但是形状是欧洲的形状,欧洲风格。   实际上当时有很多类似的东西从中国到了欧洲,但是当时的英国因为没有和日本进行贸易的权力,所以它是通过中国,把东方的中日漆器产品进口到了英国。
  这也是在英国发现的,英国制的一个物件,这个实际上被叫做Japan的产品,这个词代表什么意思呢?这是英国人在英国做的中国风格的东西,就是说有中国和日本的字样在欧洲会卖的非常好。另外这是法国做的产品,但是法国不用这个词。
  在荷兰也有这样的物件发现,而且他们也做这种产品,这是荷兰的产品,这是德国的产品。这是法国一个地方,他有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面都是欧洲风格的漆器,这上面所有的装饰,实际上都是东方的设计感进行装饰的。
  这是一种瓷器,上面是涂颜料的。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思路,我们对东西的认识,实际上东西这个轴对我们来说是在不断变化的,比方说中体西用,就是说把中国的风格用西洋的技术来进行体验。所谓中体中用,就是把中国的感觉用中国的技术做出来,西体中用,就是把西洋的感觉用中国的技术做出来,西体西用,就是用西洋的感觉,用西洋的技术的做出来。
  比如说大家都有椅子的文化,但是大家住在一个是东一个是西,那么东西方是两个不同文化。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之后,比如说进入了博览会等等这样的时代,全世界都开放了,刚才范院长也讲到了,全球化的趋势速度越来越快,趋势越来越显著,我们就要想我们的原点是在哪里?所谓的哲学,我们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民族性来考虑,还是怎么样?我觉得还是应该就民族性进行考虑的。
 
  我们在日本也办了一个相似的展览会,叫做Sobo Choko,就是吃调料时候用的碗,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将近有300个艺术品入选,在日本进行展览,而且在日本的山形市等地区都进行了展示。
  我们有一些比方说像中国的红陶杯,它的形状大家可以看一下,就是说可以放在手上的。在全球来看的话,都是最早的。是从一具出土的,作为一个瓷杯的美感,大家都认为瓷杯应该具有这样的美感,而且这个美感是把大家共同认识的部分,我觉得都体现的非常好的一个物件。
  另外,这是日本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瓷杯,这是韩国出土的瓷杯。这些形状比较新了,这是欧洲非常旧的药店所用的瓷杯,杯子就是这样的形状。
  大家看这是日本的,日本是红色的,因为在日本要吃凉的荞麦面,这里面会装着调味汁,会把荞麦面放在这个器具里,实际上全球都有一个对于盘子或者碗,我们共同该有的一个形状。
  另外大家看一下最中间就是我们所的红色碗,这是在日本的饮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器具,它有这样的一个形状。
  这是我们学校最早获得的一个奖,大家可以看一下是这样的一个。
  刚才那个是陶瓷,这个是木质的,这个是陶瓷的,这个是玻璃制品,这是陶瓷+漆器,这是有透明性的,就是说可以透光的一起瓷器所做的荞麦调料杯。   另外,我想说我为什么会策划这样一个展览,而且会运营它呢?是因为全球所有的人,他们基于自己的美所设计最具有共同感的东西,刚才所说的全球化以及本土化,国际性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但是,全球所有的人实际上都有共同的美感,美的意识,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在教育上,所谓的教育我们一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在教育学生的现场,我们作为教学的话我觉得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大家,在现场很多东西可能没法教,学生一定要走出去,让他们到社会上去了解你自己想设计的东西,在社会上大家是怎么认识它的,而且也要知道社会的严峻,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日本的话,所谓的传统文化我们所有几点:1、材料;2、技术能力;3、表达能力;4、色彩能力;5、构成能力。我认为这5个能力是相互融合的,从传统文化产业来说,一个器具、一个产品必须具备这几个特点才能够做出来,特别是材料能力和技术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材料有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美感?对于这一点你是去通过接触它,进行充分的体验才可以了解。另外还有一些技巧,还有一些超绝技巧,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把这个材料表现更好的。大家可以用自己年轻人所特有的这些感性,你要考虑你要做什么?你想表达什么?然后要进行充分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个所谓的知性的新,我把他称作是智慧之新。   另外还有表达能力、色彩力,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色的配制以及大家对色的好感,跟时代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时代大家对颜色的好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共同美的意识当中,大家有很多都有共同美的意识,但是对于色彩大家则可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对它美的感觉,美的认识可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色彩可能是差距最大的一个因素,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还有就是所谓的构成能力,就是说你如何去进行组合?我认为一个东西不要只有一个思路去做,要用多角度的视角从多个领域去看,比如说你从上面看的时候你会怎么看它?必须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做出来好的东西。   最后,我们是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我们一直以来取得了我们的一些智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因为是有森林、大地这些恩惠,我们才可以创造我们的未来。为了创造丰富的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这是我演讲最后的结语,请大家一同思考,谢谢!   后续视频报道,敬请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