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苏联式建筑: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8:36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苏联式建筑简称苏式建筑就是前联式的建筑,典型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二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城市的历史,最直观地反映在它的建筑上,建筑是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反应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也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其中苏式建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代和风格的“红色建筑”的代表。

  苏联式建筑简称苏式建筑就是前联式的建筑,典型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二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苏式建筑 古建筑   解放初期,中国建筑设计队伍还未真正成长起来,在这个百废待兴之际,模仿苏联模式的做法在建筑界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段时期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苏式建筑。这些建筑有苏联专家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如苏联援建的工厂,也有中国建筑师仿造苏联风格设计建设的,包括筒子楼式的宿舍和许多机关大楼。   上个世纪50年代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属同一建筑内,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是苏联式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是标准的斯大林建筑,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哥特式尖顶的苏联建筑“中国化”。   民学院路一带的“大高校”则是另一处北京苏式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中国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统一的苏式建筑风格是因为八大院校建校时正值1950年代院系调整,所以这些高校都是按照苏联大学的校园格局建立的。   分布在北京长安街附近的众多部委办公大楼和公共建筑里可以看到许多苏联建筑风格影子,有些曾经一度是北京城的地标,比如西单一带的北京电报大楼,它建成于1958年。   沈阳苏式建筑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按照“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设计要求,沈阳当时兴建的集体性建筑带有明显的苏联式建筑风格,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东北体育宫、沈阳中苏友谊宫等建筑。1959年,随着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到来,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的建设。沈阳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兴建了辽宁工业展览馆、辽宁大厦等一批规模大、功能复杂的献礼公共建筑。   山西苏式建筑   除了中辐院这样标志性的苏式老建筑外,山西的苏式建筑还是非常多的。据资料显示,上世纪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中,有20多项目在山西,仅太原就有11个项目,包括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江阳化工厂、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等都有这样的建筑。其中山西省太原市享堂路矿机宿舍的21栋住宅楼是一处有着近60年历史的苏式建筑群。作为太原市工业文明史的重要文物之一,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这些建筑虽历经几次修葺,还保持着原有风貌。   应不应该保护 如何保护   对于苏式建筑应不应该保护和怎么保护上的问题上,业界仍存争议。保护苏式建筑,就是保护红色时代的文化遗存,保护人们心中对那段逝去岁月的珍贵记忆。有反对意见认为,苏式建筑已经破旧和过时,可利用价值不大,再说还有那么多有几百年历史文化遗产等着去保护,这些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建筑的保护并不是当务之急。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在今天,那些庄重典雅甚至是时尚的苏式建筑逐渐减少,拆除是它们最常见的命运。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苏式建筑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关于校舍倒塌问题的一些讨论上,质疑方提出的一个例证,就是建于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安然无事,建于90年代的建筑却轰然倒塌。   保护与利用并行   独特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   北京798艺术区   曾经显赫一时的798工厂,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战略工程“一五”计划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该工厂于1952年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没落的798工厂浴火重生,变身为798艺术区,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俨然是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成为国内外游客到京的必游之地。   功能延续让建筑得以留存   苏联展览馆变身北京展览馆   1952年,在和苏联谈判中,苏方提出在中国展示苏联的建设成就,包括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等。为此,中央决定在北京、上海建设苏联展览馆,以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苏联派了建筑专家来我国帮助设计和施工。经过一年的努力,展馆于1954年9月竣工,195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苏联展览馆更名为北京展览馆,一直延续至今。   中苏友好大厦变身上海展览中心   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名中苏友好大厦,这幢苏式风格的建筑,在上海人心里,至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由苏联专家设计兴建的上海第一幢展览馆,曾是上海的一个制高点。中苏友好大厦曾经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许多图片、书签和纪念卡片上经常出现它庄严、辉煌、光芒四射的身影。   历史建筑自然融入现代生活   北大和清华中的苏式建筑保护   北大和清华两校的苏式建筑风格也比较突出,两校对苏式建筑的保护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行走其中,不会发现半点粉刷的痕迹,任由红砖墙保持它的本色。岁月积淀下的砖墙,显出历史的厚重。更令人叹服的是,墙外没有挂一个空调器,建筑的完整和原真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与保护,附近新盖的建筑也都与主体建筑保持一致的风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